.





王開弘王炳文 - 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傳統產業求創新

 

王開弘王炳文  

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  傳統產業求創新

 

 

王開弘王炳文 - 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傳統產業求創新

客人:「這個是我阿祖流傳下來的,我就想說捨不得,我就拿來麻煩幫我修一下,現在這種店很少啊,很少,朋友介紹,說這裡有在幫人家修理。」

「阿祖的東西」捨不得丟,好不容易找到有救星能幫忙。客人:「我們蒸饅頭,你用那個鐵蒸籠,跟這個蒸起來,它的口感完全不一樣,這個蒸起來,那個水分很飽滿、很Q、(鐵蒸籠)很水。」

木桶店第三代傳人王炳文:「明天早上再麻煩妳們來拿。」記者:「現在剩底盤?」木桶店第三代傳人王炳文:「對、底盤,還有後續的動作,要綁繩子。」

王炳文跟哥哥王開弘,是百年木桶店的第3代傳人,舉凡跟木材相關的,包括蒸籠、木桶甚至竹竿,都有賣,也因為賣的是阿公時代的傳統味,得跟「現實」不斷拔河。

王炳文:「從你們來到現在,都沒有半個客人(再上門)。」記者:「之前有啊。」王炳文:「來問而已,有辦法做這麼久的原因,就在於你堅持下去,有人跟你買,沒人跟你買,你就是照這樣去做。」

會用到蒸籠或木桶的客人,終究不多,有時候一個禮拜,上門的不到2個人,兄弟倆倒也淡定,畢竟從確定接班那刻開始,就已經知道時代潮流,是站在對立的一方。

王炳文:「比較遺憾的就是,我們無法做的比阿公那時候規模更大,因為阿公那時候,就是台南區,我阿公的桶店非常大,裡面有辦法請7、8個,專門做給日本部隊的木桶。」

日治時期生活起居都離不開木桶,王家阿公做的,算是當時的熱門工作,還真的沒料到,日後會有塑膠桶出現,導致木桶節節敗陣,再也回不去當時的風光。王開弘:「可以共同,把這個古老的傳統行業,看能不能我們2個再發揚光大。」

既然都接了,決定把招牌給扛住,就得想辦法克服難關,沒想到挑戰一個接著一個,不曾停過。王開弘:「蒸籠就是竹子、木頭還有藤竹(組合),但現在的籐竹醜又買不到,加上政府成立,從森林保護區還是國家公園設立之後,裡面的東西不能亂開採。」

物以稀為「貴」,不少同業改選印尼藤,因為比台灣藤成本能省下2、3成,但兄弟倆很堅持,其他要省可以,就是不能省到品質。

王開弘:「東西出去,就是講究品質、信用,還有看會不會堅固耐用,你要是信用差,就無法繼續做下去,因為做一個、跑一個。」

到約定好的時刻,客人依約現身。客人:「你做的比較粗、比較勇,是有比較勇啦。」王炳文:「這個就是台灣藤,就像很多進口藤,叫做水藤,比較脆,我們都是台灣藤。」

同一時間也在思索,有沒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藤,卻又能不失傳統精神。王炳文:「這個都是純白鐵線,它的鎳成分很高,不容易斷。」

王開弘:「改良起來,蒸籠壽命會延長,也會比較堅固。」

白鐵線「咖勇」,但風險也跟著高。王開弘:「做到流血,被它扎到、刺到,你沒有看到,(我手)這裡是血。」

堅 持不戴手套,全為了維持手感。王炳文:「(把手)都是白鐵,外面這層塑膠是耐熱的,算是台灣我們最早用這樣子,他們都學我們,他們是做完直接,沒有這樣子 做,他們用白鐵線穿過,白鐵線比較快,但蒸籠不耐用。」記者:「不耐用?」王炳文:「它木頭跟金屬摩擦時,它的洞會越來越大,但我們的不會。」

小到連把手這樣的細節都注意到了,所以王開弘形容,他們的老主顧,在台南都是有20、30年歷史的店家,也不乏中間「消失」2、3年的,又重新上門。包子店老闆黃飛龍:「(蒸籠數目)總共41個。」

包子店老闆坦言,確實曾經因為價格考量,轉檯過。黃飛龍:「外面的比較便宜,他的比較貴,我(還是)都跟他買,材料用的比較實。」記者:「怎麼看得出來?」黃飛龍:「可以用比較久,別人的用沒多久就壞了,能夠多用半年,6個月。」

製 作蒸籠的工法,說穿了都大同小異,之所以能夠多用上半年,只因為堅持「慢工出細活」。王開弘:「2天做3個,厚工啦、厚工,變成速度無法快,加上我們東 西,也不能隨便做,這個1、2、3、4層,現在再『ㄍㄧㄥ』進去第5層,普通時候我這個厚度都要做到,不想去偷這個料。」

把「不能偷工減料」奉為座右銘,步驟一個個按部就班,不能省略,更沒有捷徑。王開弘:「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,差不多要做到8層。」記者:「這有第7層了嗎?」王開弘:「還沒、還沒,你要慢慢加上去,不是這樣的啦,所以這種東西速度不會快,也快不了。」

要 做得紮實,就是不論外形還是內部,都沒辦法偷吃步,要表裡如一。王炳文:「這個要一支一支,慢慢排進去,比較快的,就是有一種,排比較寬一點,少排幾支, 讓縫隙比較大。」記者:「這樣你可以嗎?」王炳文:「不可以。」記者:「為什麼?」王炳文:「因為炊起來饅頭會往下陷。」

店內主力是蒸籠,但其實招牌掛的是木桶行,把比例調整為以蒸籠為主、木桶為輔,是因為這樣才能夠在塑膠桶包夾下,找到夾縫生路。

王炳文:「(蒸氣孔)不能一次就鑽過去,因為一次鑽過去,木柴會破,木頭會裂掉,要分2次,正反面下去鑽。」

木桶做飯桶,倒也抓住了一些客層,加上前幾年泡湯文化興起,浴桶由黑翻紅,還以為大環境終於露出曙光,但更大的外患,已經全面進逼。王開弘:「現在還有個最大隱憂,就是大陸製,很多都進口進來,他用低價打擊你的市場。」

王炳文:「他們唯一的優勢,就是我不用做,我不用做我已經有成品,數量太多,我趕不出來,有時候客人說要比較多的話,可能要分批給他,你看這個就是大陸製、大陸製的蒸籠。」

清楚拚價格也拚不過,與其削價競爭,還不如安安份份,顧好品質,讓「台製」跟「陸製」得以作出市場區隔。

王開弘:「我要做蒸籠之前,木材都要先浸,不然木頭都太硬,你要把它浸軟,有時候都浸一天,日頭比較烈的時候,差不多3天,要是沒甚麼太陽的話,要5天啦。」

依傳統「照起工」備材料,不像有的大陸貨為求速成,會用化學藥水漂白或防蛀。王炳文vs.王開弘:「這不能用漿糊,你用漿糊,炊下去會有漿糊味道,大陸製的有(漿糊),糊有毒,糊本身就有毒。」

王開弘:「(爸爸)也是跟我說,你做事情要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下去做,不要說做人家講的那種夭壽工作,不負責的啦,昧著良心去做的啦。」

工作不只是工作,更是良心事業,可不能隨便,兄弟倆不拚價格,也不走批發量產,因為要把時間拿去做售後服務。

王開弘:「我們會做到3代百年老店,就是說我們東西賣出去,有售後服務,我們的東西,我們自己做的東西,有什麼問題,我一定會幫你處理。」

話說回來,接班還真的不在王開弘的計畫當中,起初做的是黑手,但開汽車維修廠成本不少,加上父親年事越來越高,9個小孩中,就他跟弟弟2個男的,分擔家計變成責無旁貸。王開弘:「就想說我爸爸打下基礎,叫我爸爸教我,我再認真學。」

王炳文:「你偷吃步就會被修理。」記者:「怎麼修理?」王炳文:「拿木頭敲,因為家裡木材最多,隨手一拿就有了,你給我學個半桶水,做出來的工作不像樣,人家說不像樣,做出來的東西會被人家笑。」

傳承百年招牌,代表要把品質傳承下去,卻不代表是獲得生意蒸蒸日上的保證書,尤其對邁向沒落的傳統產業而言,一個關卡過不了,可能就此失傳,但第三代說幸運的是,他們不用像爸爸是一個人孤軍奮戰。

王開弘:「弟弟有來做,我們比較有伴,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,最好是2個人做,1個人做變成壓力很大。」

意見不合絕對會有,但對王家兄弟而言,從來不曾想過要分家。王炳文:「你要是再分出去,說實在,會被同業笑話,所謂看笑話是我不用做,你們分家更好,你們做不來,你們也請不到師父,他們可以趁虛而入,我直接搶食。」

雖然無法重現當年的輝煌,但也自信,無愧於天上的阿公。王炳文:「改良東西做起來,也不會輸你阿公做的,也沒有失守,你當初所堅持的東西,不會丟爸爸、阿公的臉,不會啦。」

不 過兄弟倆也說,頂著老店傳人名號,壓力不小,尤其做手工藝,首先就得耐得住寂寞。王開弘:「平常你們沒有來的時候,我們收音機會開的比較大聲,讓他比較熱 鬧,困難就是做這一行很枯燥乏味,加上你要有耐心,不然有的時候,根本做不下去,每天就是面對竹子、木頭,不能像外面工廠,有好多大家都在那邊有說有笑, 沒有啊。」

深信老祖宗的東西不會消失,但該改良的、該堅持的都做了,市場萎縮,卻是再怎麼努力都不可逆的現實,面對大環境起起落落,兄弟倆自有一套哲學,相信東西會替他們代言。

王炳文:「花沒有百日紅,人也沒有百日好,你就是每天都很好,是不可能的,有的客人說,我用來用去,也是你們的東西,雖然比較貴,但是比較實在、比較耐用,客人這樣講,會有成就感,要是做得好,不怕沒有客人,東西要是做得不好,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買。」

2個人、4隻手不停動,努力將夢想續航下去。TVBS

林逸欣 - 音樂才女林逸欣 - 林逸欣 (Shara)《作對》官方完整版MV (組圖+影片)


林逸欣 - 音樂才女林逸欣 
林逸欣 (Shara)《作對》官方完整版MV 


圖:  林逸欣宣傳新專輯《作對》,在西門町演奏五種樂器。
『音樂才女』林逸欣因演出八點檔鄉土劇《風水世家》名氣逐漸打開,劇裡與柯叔元談『老少戀』,戲外感情空窗2年,透露喜歡有男人味、沉穩的男生。此外,被問是否願意為戲扮醜或露點?她爽朗說:「扮醜可以,我露點不好看吧!沒有東西啊!」有問必答,個性大剌剌。

來自台南的林逸欣,從小被父母呵護在掌心,3歲開始學鋼琴,爸爸是醫生,媽媽是生物老師,哥哥是電腦工程師,全家領域都不同。第一次離家是到台北讀師大音 樂系,媽媽擔心她學壞,經常電話監控,「之前我染了頭髮,我媽因此大哭,說難道妳不喜歡我們給你的頭髮?我爸媽非常脆弱,但又最會用愛心牽制你」。

林逸欣發行新專輯《作對》。(記者朱家彥/攝影)
▲林逸欣發行新專輯《作對》

談到感情她最重視『感覺』,「喜歡成熟的男性,我喜歡有男人味,最多不能差超過5歲」,希望生活有點冒險,不要太溫馴,但媽媽喜歡乖學生型的,母女挑男人品味大不同。不諱言想談戀愛,「我覺得有感情可以讓創作更好,好期待喔!」

她認為自己很叛逆,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事物,「大學去試教的時候,發現我個性不太適合當老師…太規律的生活,會讓我好想逃離,我都比小孩還想放學」,後來進 入演藝圈多采多姿的工作環境,覺得相當有趣。她9月23日將在松山文創區舉行個人首場音樂會,門票開賣半個月,已售出五成。

林逸欣一共會五種樂器,包括鋼琴、小提琴、吉他、古箏和鼓。(記者朱家彥/攝影)
▼▲林逸欣一共會五種樂器,包括鋼琴、小提琴、吉他、古箏和鼓


林宜瑾 林坤賢 - 林坤賢妻控女議員林宜瑾把老公當奴才 引爆林坤賢家庭糾紛


林宜瑾 林坤賢 - 林坤賢妻控女議員林宜瑾「把我老公當奴才」



警員林坤賢妻控女議員林宜瑾「把我老公當奴才」
離譜 警局濫派隨扈「半夜陪喝酒」


圖: 台南市議員林宜瑾(右)向市警局申請保護,找鄰居警員林坤賢(左)當隨扈,引爆林坤賢的家庭糾紛。
台南市未婚女議員林宜瑾,遭隨扈的妻子控訴「她把我的警察老公當司機、奴才。」隨扈妻子抱怨,丈夫近1年半,每天早出晚歸,近2個月來甚至每周有3天不回家,丈夫領槍上班,只為了載女議員去趕酒攤、聽議員酒後心聲。她苦勸丈夫「棄政保家」,卻換來丈夫無情責罵,她痛斥市警局放任議員浮濫申請隨扈。
警員林坤賢的妻女拿著寫給父親的信,希望林坤賢要以家庭為重。 
《蘋果》調查台南市議會56名議員,誇張到竟有26人(包括正、副議長)申請隨扈,比率逼近1/2,幾乎是一個大型派出所的警力,離譜得不可思議。若以隨扈警員平均月薪6萬元計算,台南市政府每個月就幫議員支付156萬元「私人保全費用」。
林坤賢女兒在信中抱怨,父親陪議員林宜瑾喝酒到凌晨三、四點。
台南被諷治安太差
警改會發言人馬在勤諷刺:「這個數據顯示,台南市治安太差,那麼多議員要警員貼身保護,一般老百姓不就要自求多福。」他認為,女議員若要隨扈載她去趕酒攤、聽酒後心情,那更不應該,根本就是「公器私用」,他認為市警局應把26名隨扈全數歸建。
台南高分檢檢察官黃朝貴也說,隨扈都是議員指定,他們多數是有背景才能選上,不用冒險捉賊,超勤津貼還照領。他認為,市長賴清德、警察局長陳子敬常抱怨中央沒幫地方補足警力,卻拿相當一個派出所警力給市議員當人情,說法自相矛盾,更對不起飽受治安威脅的人民。
台南市議會56名議員中,有26人申請警察當隨扈,全國最浮濫。
隨扈1周3天不回家
被指當隨扈引發家庭糾紛的台南市警局交通大隊警員林坤賢(45歲),原在永康區拖吊場服務,因與民進黨籍未婚市議員林宜瑾(43歲)是鄰居,去年3月轉任林宜瑾貼身隨扈。但1年多來,林妻吳淑雰感覺「丈夫成了議員御用司機,隨時待命、四處載議員去跑攤。」她質疑:「這是隨扈該做的嗎?」吳淑雰指出,丈夫剛開始早出晚歸,現在平均每周有3天不回家,她曾為了看丈夫一面,深夜外出到餐廳外面碰頭,只見丈夫坐在車內空等卻無法離開,還要跟議員繼續跑攤,「這真的太扯!我老公是警察,不是電影裡的《終極保鑣》。」
女:爸爸變別人的
林坤賢大女兒林洛霓今年考上國立台東大學特教系,原期待父親暑假教她開車,但林坤賢有空就跟林宜瑾的選民喝酒,或幫忙處理選民案件,她寫了封信泣訴:「父女間的家庭時間幾乎都給了林宜謹」、「感覺爸爸已經變別人的了」。她認為父親擔任隨扈,已偏離警察的工作。
台南市警局上周接獲吳淑雰陳情,上周四就以不適任為由,將林坤賢歸建交通隊,暫時未再派警員保護林宜瑾。但吳淑雰表示,丈夫至昨天已3天沒回家,她對這段婚姻已絕望,決定要離婚。
林坤賢昨澄清:「沒有超時工作也沒有不回家。」他強調,擔任議員隨扈1年多,不曾當過司機,也不曾陪議員喝酒導致沒回家,有時議員在外應酬吃飯,也會請他一起用餐,但他不想聽到議員談公事,所以幾乎都在外面等。他還說是妻子把門反鎖,他才無法回家。
林宜瑾:嚴重誤會
林宜瑾則說,她因座車車窗被砸,接獲騷擾電話和恐嚇留言,去年3月才向市警局申請林坤賢擔任隨扈。她強調,林坤賢沒有擔任司機,她外出跑行程,都由男助理開車。林宜瑾說,她不可能叫隨扈陪喝酒,或不讓他回家,林妻實在是嚴重誤會。
市警局公關室主任邱文亮強調,26名議員申請警員擔任隨扈,都是以「預防性」顧慮申請,確實沒實際受到危害情形。他低調表示,議員隨扈派得多,不代表台南市治安不好,但因各界有疑慮,市警局會全面檢討隨扈調派機制。台南市長賴清德則說,隨扈派遣是由警察局辦理,未簽呈至市府核備,市府也未介入干涉,但會要求市警局再檢討。

林坤賢小檔案
年齡:45歲
婚姻:已婚,育有1女、1子
現職:台南市警局交通隊警員
學歷:警察專科學校專科警員班第6期
資料來源:台南市警局

林宜瑾小檔案
年齡:43歲
婚姻:未婚
現職:台南市議員
學歷: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畢
經歷:
第14、15、16屆台南縣議員
賴清德國大代表服務處主任
資料來源:台南市議會
報你知
申請隨扈 須生命受威脅
警政署保安組表示,根據「縣市政府安全警衛派遣及執行要點」規定,縣市政府警察局依照正副縣市長、議員等需求,若其本人或家人生命財產遭受危害顧慮,可以申請經審核後派遣隨扈,執行通常3個月一期的安全維護任務。立委同樣也可依該規定向警政署保安組申請派遣隨扈保護。
一般民眾不屬安全警衛對象,若遭受恐嚇或生命受到危害,由刑事系統臨時編排勤務。 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20120813

日本料理廚師 袁育明 - 袁育明求新求變 不安於現狀日本料理

 

袁育明 日本料理廚師 

日本料理廚師 袁育明 - 袁育明求新求變  不安於現狀日本料理


日本料理廚師 袁育明


日本料理廚師 袁育明迎接挑戰、求新求變 不安於現狀

日本料理廚師袁育明:「我不希望跟人家一樣,因為跟人家一樣,就沒有挑戰性,我花很多時間,研究這些醬料,我不喜歡跟人家一樣,我要做個性化的商品,我不安於現狀,就很機車啊。」

一般人最怕被講「很機車」,不過袁育明卻說,機車還得再加上龜毛,才足以形容自己,既然做日本料理,他認為就是要做到,連向來嘴挑的日本客都吃到心服口服,就從到處都有的味增湯,看出真功夫。

袁 育明:「筍的皮、蘿蔔、魚骨、昆布,一般湯是簡單啊,昆布先下去水滾,昆布下去再滾一次,再撈起來,再放柴魚片再滾一次,撈起來,好了結束了,湯已經結束 了,15分鐘內解決,一桶湯解決掉,我這2個小時,他這家店的品質好不好,師傅功力好不好,看那個湯就知道,你有沒有用心下去。」

在袁育明看來,湯正是日本料理精神以及精髓所在。

袁育明:「曾經有一個日本客人說,湯是他喝過在日本料理最好喝的湯,他說連日本,都沒有這樣做過。」記者:「那時候感覺怎麼樣?」袁育明:「很爽,我為台灣爭光。」

說來當初,也是拜一位日本老闆之賜,「激」出了袁育明的反骨性格,使得他在料理這條路上,不安於現狀。

袁 育明:「有一個日本老闆跟我講說,台灣的廚師很聰明,就是不團結,不能持之以恆,因為這句話,激起我的鬥志。」記者:「你希望讓客人每次上門都會?」袁育 明:「都會很驚喜,很訝異啊,哇!很漂亮,哇!好好吃,我在別的地方,吃不到這種東西,不希望客人每次來都千篇一律,那個跟別人有什麼差別。」

就算是基本咖菜色,也得「求新求變」,這是袁育明不變的堅持。袁育明:「我做出來的握壽司,我給日本客人品嘗,我跟他解釋說,為什麼我的握壽司,不用沾醬油,你們的要沾醬油,秉持著傳統精神,加點創意在上面,加個包裝。」

秘 訣說穿了,還真的沒什麼稀奇,就是扎扎實實下工夫。袁育明:「每天都要洗啊(洗米),洗個7、8次,再讓他瀝乾1小時,所以我煮一鍋米,要2個小時的時 間,我洗了3次,水還是那麼髒啊,你這樣煮下去,會有米糠味啊,又有那種臭脯味,臭臭的味道,而且洗米要順時針洗,不要洗衣服這樣搓,這種米會斷,整個斷 開,碎掉啊。」記者:「吃起來會怎樣?」袁育明:「爛爛的,跟稀飯一樣。」

不只洗,拌醋也有「眉角」,一定要趁熱拌,否則米粒無法吸收。袁育明:「讓它冷卻,至少要半個小時,比如說在拌的過程,風扇在吹的時候,你要一直翻,不翻的話,表面會結塊,會硬硬的,會乾掉,用切的就不會,就散散的,有沒有。」

主角「米飯」,秉持傳統基本功,配角的食材,則加入創意元素。袁育明:「每一種握壽司,有每一種的特色,有味道在,奶油干貝這想法來自鐵板奶油,鐵板那個干貝,兩面煎一下,放在餐桌上,淋個汁,或者醬汁不要放,用炙燒。」

袁育明:「我寧可每天跑市場,每天買,每天都新鮮的,它不可能不好吃。」

懶不得,因為深知技術再好也沒有用,「食材新鮮」才是美味的首要關鍵,採訪這天,天才微微亮,還不到6點,袁育明帶著兒子,現身在約好的市場外。袁育明:「我有媽媽手,我肌腱炎,我左手戴護套啊,握壽司壓太多了。」

兒子陪老爸逛菜市場,這在袁家絕對不是第一次,知道爸爸手無法提太重,準備升國一的袁詩惟,只要放假都會來幫忙。

攤販:「因為今天都沒有魚。」袁育明:「我再打給你。」攤販:「好。」袁育明:「謝謝。」

來之前,早就跟熟識的攤位老闆打過電話了,所以絕不拖泥帶水,買完立刻走人,因為要趁新鮮,趕回店裡處理。

袁育明:「拿魚一定要這樣抱起來,跟抱小朋友一樣,要放就要輕輕放,不能這樣摔下去,摔下去這個地方,包含肚子、肩膀都會受傷,你這樣表面看不出來,但刀子劃過去,就知道了,就裂開的感覺。」

袁育明:「它本身有吸到自來水,多餘水分擦掉,不然殺的時候,才不會有汙染,交叉汙染,品質最重要啊,因為一家店的信譽跟品質非常重要,你要建立一個品牌,需要很長的時間,但是要毀掉一個品牌,馬上可以把它毀掉。」

時間差不多了,準備趕赴第2家市場,這第2趟還省不得。袁育明:「這邊都是東部海域。」記者:「不一樣的魚要去?」袁育明:「不一樣的地方買。」記者:「有差啊?」袁育明:「像澎湖的魚就要去中央市場,東部海域比較少。」

再 回到店裡,差不多快9點。袁育明:「我讓(兒子)先吃早餐,不然等一下又要操了,給我們老闆(兒子)烤,我們老闆會烤魚耶。」記者:「他會喊累嗎?」袁育 明:「不會,反而不會,像大熱天 中午外面是30到35度,裡面快50度,褲子濕了,汗是這樣流,這邊是涼的,這邊是熱的,我都說這陰陽兩界。」

袁育明兒子袁詩惟:「烤完出來,聽到客人的讚美,還蠻開心的。」記者:「以後想當廚師嗎?」袁詩惟:「有啊。」

店 不大又隱身小巷,剛開始半年,曾經一天內,連一個客人也沒有,要說不曾想過放棄,那絕對是騙人的。袁育明:「很累啊!看到小朋友都已經這樣,跟我撐過來 了,為了小朋友,為了這個家也要走下去,生意已經很難做,再輕易認輸就掛掉了。」記者:「其實對你來講做料理也是?」袁育明:「挑戰啦,一個自我挑戰啦, 一個瓶頸再挑戰過去,又是另一個瓶頸,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去吧。」

喜歡挑戰,讓袁育明的生命,起了截然不同的轉變,其實創業前的他,待的還是國內最大空廚之一,但袁育明卻選擇,放棄一般人眼中的穩定跟安逸。

袁育明:「以前每天要跟機器人一樣,作一樣的動作啊,你希望獅子在草地上奔跑,還是在籠子裡面看著牠。」記者:「為什麼最後定情日本料理?」袁育明:「比較符合我的個性,很機車吧、很龜毛,因為日本料理有那種,武士道的精神,堅持傳統的精神。」

認 為廚師都需要能表演自己的舞台,開店圓了夢,但接踵而來的,卻是市場的考驗。袁育明:「客人下戰帖啊,說給我吃炸豬排,我火都大了。」記者:「不會說客人 你要什麼,我就給你。」袁育明:「不會,這就是我要堅持的地方,我不會妥協,真的我很堅持,我有(賣),你也不會來吃。」

堅持是為了定味 出「小」店特色,跟坊間做區隔,好在激烈競爭當中求生存,但堅持,還是得跟滿足客人需求間,取得平衡點。袁育明:「炸,我就賣炸豬排,賣豬排定食就好了, 我既然要烤,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樣,它吃下去有那種口感,切薄片就沒有感覺,失敗1、2百片跑不掉,對啊最後成功啊,我的店沒有很漂亮的裝潢,沒有很炫的盤 飾,拚手藝,手藝就有懸殊。」

清楚手藝才是「決勝點」,菜色不能一成不變,才能勾客人持續回流。袁育明:「清蒸鱸魚是用日本的豆瓣醬,清酒,鹽巴海鹽啦。」記者:「這是你自己想的?」袁育明:「自己想的啊,有時候我會看一些國外的影集啊,我需要它一些Idea,一些想法。」

學無止盡也學不完,擁有20年資歷的袁育明,創意夢持續編織,還在想辦法打造出下一道幸福料理。

袁育明:「客人吃在嘴裡,揚起幸福的笑容,就覺得很值得啦,我今天花這麼多時間,我值得啦,客人懂得品嘗這件藝術品,客人可以接受,他願意買這個藝術品。」 TVBS

.